資訊 > 專家原創(chuàng) > 碳水不可怕,健康主食才關鍵
主食是指在日常飲食中占據主導地位,提供主要能量和部分營養(yǎng)素的重要食物來源。它們通常富含碳水化合物,如米飯、面條、面包等,是我們飲食結構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由于主食含有豐富的碳水化合物,是人體所需能量的最經濟、最重要的食物來源,因此對于很多想減肥的人群來說,似乎控制了主食,就控制了肥胖。
如果從能量守恒規(guī)律來看,控制主食確實是“減肥”的有效途徑,然而在生活中往往會適得其反。通過控制主食的攝入不僅沒有達到減肥的效果,反而會造成機體健康程度的下降。
機體的正常運轉離不開能量的供應,不吃主食可能會導致碳水化合物攝入過少,當碳水化合物不能滿足基本的需求時,脂肪就會成為主要的供能物質。脂肪代謝會分解成為酮體,酮體一般會從人體腎 臟部位排出,代謝后有利于排出毒素,避免身體毒素沉積,脂肪分解有利于促進人體新陳代謝。
但如果脂肪代謝過于旺盛,會造成體內酮體過多,從而造成酮癥酸中毒,輕者會出現惡心、嘔吐,重者可能發(fā)生脫水和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極端的減肥者會因過度節(jié)食,形成神經性厭食癥。因此,不少人在減肥期間將淀粉類食物視為“洪水猛獸”,實則是錯誤的。
越減越胖
肥胖是體內脂肪過多的一種慢性疾病。國內外通常用體質指數(BMI)指標定義超重或者肥胖。WHO將BMI≥25定義為超重,BMII≥30定義為肥胖。在中國,通常將BMII≥24定義為超重,BMI≥28則定義為肥胖。根據國際糖尿病聯(lián)合會以及中國糖尿病學會的建議,使用腰圍 (cm)來診斷中心性肥胖,通常男性腰圍≥90cm即可診斷為中心性肥胖,女性腰圍≥85cm即可被診斷為中心性肥胖。
為了提升國民的健康素質指標,各個國家都出臺了相應的健康政策。比如我國出臺的《國民營養(yǎng)計劃(2017-2030)》《健康中國行動計劃(2019-2030)》《健康中國2030規(guī)劃綱要》等一系列政策。當然,健康的政策性措施并不具有強制性,它是一項需要積極主動且長期的戰(zhàn)略性健康綱領,在實際施行過程中的效果并不明顯。
為此,有些國家和地區(qū)甚至還出臺了針對性更強的措施。比如糖稅。眾所周知,加工食品中的糖類物質是造成社會肥胖的主要因素之一,“控糖”對于健康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早在上世紀20年代挪威就開始收糖稅,是最早征收糖稅的國家之一。隨后,比利時、芬蘭、法國、匈牙利、愛爾蘭、拉脫維亞、摩納哥、俄羅斯等相繼開啟征收糖稅的步伐,截至目前,全球已經有超過40個國家和地區(qū)開始對“糖”征稅。
英國專門針對含糖量高的飲料,根據含糖量來征收,每100ml含糖量超過5g,每公升征收0.18英鎊糖稅。超過8g,每公升征收0.24英鎊的糖稅;俄羅斯將從2023年7月1日起對每升含糖飲料征收7盧布的消費稅。除此之外, 阿聯(lián)酋的“重金減肥”、新西蘭的禁止BMI超標人群辦理移民、墨西哥強制接受營養(yǎng)師和健身教練的指導等措施都旨在向肥胖“宣戰(zhàn)”。
不過,減肥之路并不平坦,似乎越減越肥。2023年8月17日,一篇題為《中國肥胖患病率及相關并發(fā)癥:1580萬成年人的橫斷面真實世界研究》的研究報告發(fā)表于學術期刊Diabetes,Obesity and Metabolism。報告為我們繪制出了一幅數字版的“中國肥胖地圖”,數據顯示:我國總體超重人群占比34.8%,肥胖人群占比14.1%,肥胖形勢依舊嚴峻。
以“粗”為本
既然主食能占據機體需求的第一順位,其必然是不可或缺的。為了達到一定的減肥等目的,短期控制并非不可取,但絕不是長久之計。機體長期缺少碳水化合物供給,還會影響記憶力和認知能力、增加全因死亡的風險。
美國一項研究觀察了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對19位22到55歲間女性腦力的影響。研究中,志愿者要么接受低熱量均衡飲食,要么接受低碳水化合物飲食。一周內,10位根據低碳水化合物飲食法進食的女性在測試中的表現遜于那些接受傳統(tǒng)低熱量飲食的志愿者。研究人員用這些測試觀察了志愿者的注意力、長期和短期記憶、視覺注意力以及空間記憶等多個方面。最終結果顯示,不吃碳水化合物食物的確可以幫助減肥,但同時會造成“記憶損失”。
《美國臨床營養(yǎng)學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上發(fā)表的一篇來自哥倫比亞大學醫(yī)學中心的一篇研究報告顯示,攝入最多數量精細碳水的人,抑郁的幾率最高。這也意味著,粗糧將是主食選擇的重要優(yōu)化途徑?!吨袊用裆攀持改稀芬仓赋?,建議以三分之一以上的粗糧(如豆類和薯類)代替部分白米白面,讓主食“粗”起來。
另外,除了強化主食的“粗”以外,食物種類的豐富程度也要盡量“粗”,有色食物、雜糧雜豆、果蔬等都是理想的健康食品。
作者簡介:
慕慕,食品科學碩士研究生,長期致力于食品工藝與配方的設計與研究,現主要從事肉制品的研發(fā)。
健康食品是指低熱量的、營養(yǎng)密集型食品,與之相對應的是不健康食品,指的是高熱量的、每份具有較低的營養(yǎng)密度的食品。長期來看,健康食品有利于個體的健康,而不健康食品不利于個體的健康。
今年春節(jié)黃金周期間,全國消費市場年味濃、銷售旺,買年貨、趕大集、逛廟會、吃年夜飯等傳統(tǒng)消費持續(xù)火爆,旅游、讀書、觀影、看展等新興消費亮點紛呈。據商務部監(jiān)測,除夕至正月初六(2月15日至21日),全國零售和餐飲企業(yè)實現銷售額約9260億元,比去年春節(jié)黃金周增長10.2%。
近日,經濟學人智庫(EIU)的最新研究表明,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變得更加擁擠,自然資源也日益枯竭,亞洲食品體系迫切需要進行創(chuàng)新。這項由嘉吉委托進行的研究主要探討了在城市化進程加快、氣候變化加劇的情況下,亞洲食品生產商應如何進行創(chuàng)新,以滿足不斷增長的食品需求。來自亞洲地區(qū)食品行業(yè)的820名高管參與了兩次調研,同時此次研究還進行了基礎研究和區(qū)域專家訪談等工作。
益生菌蛋白粉、蛋白質奶昔,益生菌堅果……近年來,不少新消費品牌相繼推出蛋白質食品、益生菌新零食等。隨著年輕群體對健康關注度的逐年提高,中國健康食品行業(yè)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急速增長。而在健康食品的選擇上,是否好吃也成為打動消費者的重要因素。
今年不少健康食品品牌受到資本青睞,目前這一賽道已愈8發(fā)擁擠,出現同質化競爭現象。而為了在競爭中勝出,部分品牌推出了產品定制化服務。
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健康意識的增強,消費者對食品質量和安全性的要求日益嚴格。傳統(tǒng)的包裝材料往往無法有效阻止氧氣、水分等物質對食品的侵害,從而導致食品變質、氧化,影響其口感和營養(yǎng)價值。而高阻隔性包裝膜技術的出現,為食品保鮮和安全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2006-2024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11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05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