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市場動態(tài) > 應對世界糧食危機,小麥育種很關鍵
世界農業(yè)種植已占用了全球約40%的土地面積,并產生人類約四分之一的溫室氣體排放,然而,全球72億人口中,仍有8.2億人口生活在饑餓邊緣。
“預計全球人口將在2050年增長至98億,糧食需求將增加56%;相應的耕地需求將增加5.93億公頃,相當于兩個印度的面積;而由農業(yè)活動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將增至150億噸,遠高出《巴黎協(xié)定》目標下的20億噸。”7月22日—26日,屆國際小麥大會在加拿大薩斯卡通舉行,普林斯頓大學、世界資源研究所研究員蒂莫西·瑟金格在大會主旨報告中指出。
如何在不增加耕地面積,不引發(fā)氣候災難的情況下,滿足新增糧食需求,養(yǎng)活新增的數十億人口?瑟金格認為,在改變飲食習慣、減少糧食浪費的同時,必須在全球農業(yè)生產方面實現重大轉變,對生產技術迅速進行改進,培育新的作物品種,快速適應氣候變化的挑戰(zhàn)。
作為全球最重要的糧食作物,小麥滿足了人類20%的卡路里和蛋白質需求,是全球89個國家25億人口的重要主糧。小麥在可持續(xù)糧食供應體系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然而,小麥也面臨著氣候變化、極端天氣、病蟲害等多方面的威脅。
“小麥在養(yǎng)活更多人口的同時,需要減少土地使用,實現可持續(xù)耕種。未來30年,預計對小麥的需求將增加60%,而氣候變化給小麥產量帶來了難以預測的影響,我們必須解決這一復雜難題。”國際玉米小麥改良中心主任馬丁·克羅普夫強調。
從本次大會可以發(fā)現,世界各國的科學家正通過多種方法來應對上述諸多挑戰(zhàn)。除了與實際應用直接相關的新品種、新性狀研究之外,也有科研團隊專注于小麥基因組測序和染色體精細圖譜繪制,從而為解析小麥基因組進化和馴化提供高質量的基因組信息,加速栽培小麥的遺傳改良和分子設計育種。
“科學家們正攜手通過全球合作、種質交換及創(chuàng)新方法等解決這些問題。比如,科學家們正在研究小麥的溫度回應機制,通過綜合使用遙感、基因圖譜、生物信息等技術,使小麥更耐高溫、更抗旱。”克羅普夫介紹。
瑟金格認為,除了通過育種改良提供合適的種子外,確保糧食安全的關鍵之處還在于機械化與適當監(jiān)管兩個因素。其中,適當監(jiān)管尤其重要,比如基因編輯技術在作物育種方面具有非常大的潛力,但要實現實際應用,需要政府選擇正確的監(jiān)管路徑。
“糧食安全涉及育種科學家、農民、政府決策者、經濟學家、專業(yè)傳播人士等方方面面,絕不是一個孤立的問題。”瑟金格說,要實現零饑餓,需要全社會各方面一起努力。
科技日報記者了解到,國際小麥大會由國際小麥遺傳大會和國際小麥會議兩個歷史悠久的會議合并而來,目的是進一步整合資源、加強交流。此次大會有來自世界各知名研究機構的900余名科學家共聚一堂。
中國是世界上的小麥生產國與消費國,小麥是中國除水稻、玉米之外的第三大糧食作物,種植面積高達2400萬公頃,年產量超過1.3億噸。中國目前在小麥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基因組、抗病蟲害、抗旱、營養(yǎng)等方面,除了本土自主創(chuàng)新外,國際合作對于相關研究的突破也具有重要價值。此次大會共有來自中國農科院、中科院遺傳發(fā)育所、華中農業(yè)大學等的50余名代表參會。
“中國是世界上的小麥種植國家,在小麥研發(fā)方面成績突出,在促進南南合作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貢獻,期待未來我們能與中國推進實質性合作。”克羅普夫說。他同時透露,第二屆國際小麥大會將于2021年在北京舉行。
隨著環(huán)保意識的日益增強,綠色可持續(xù)發(fā)展已成為全球共識。食品包裝作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環(huán)保性也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紙質包裝因其可再生、易降解的特性,成為替代塑料包裝的重要方向。
近年來“三高”人群和“糖人”越來越多,以至于有的人“談糖色變”,把愛喝的可樂都換成了無糖可樂。隨著公眾健康意識的提升,消費者也對低糖、無糖食品的需求日益增長,尤其是在糖尿病和肥胖癥等慢性疾病高發(fā)的背景下,尋找安全、有效的糖替代品已成為食品工業(yè)研究的重要方向。
山茶,作為一種我國傳統(tǒng)名優(yōu)植物,其不同部位也富含多種營養(yǎng)成分,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近年來,隨著人們對健康飲食的重視,山茶在食品加工領域的應用越來越廣泛。
高壓、快節(jié)奏的都市生活中,讓我們開始重新審視傳統(tǒng)食物,而酸面包(sourdough bread)正是其中一顆璀璨的明珠。這種面包以其獨特的酸香風味和健康益處,逐漸成為全球烘焙愛好者和健康飲食者的寵兒,近年來在全球范圍內備受青睞。
猴頭菇,作為一種著名的食藥用菌,不僅以其獨特的形態(tài)和美味著稱,更以其豐富的營養(yǎng)價值和多種健康功效備受青睞,而猴頭菇菌絲體,作為猴頭菇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樣蘊含著巨大的健康潛力。
隨著人們對食品安全和環(huán)保的日益關注,傳統(tǒng)的食品包裝材料逐漸受到限制,可食膜作為一種新型的食品包裝材料,因其具有可生物降解、安全無毒、可食用等優(yōu)點而受到廣泛關注。
2006-2024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111
滬公網安備 31010402000558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