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 > 市場動態(tài) > 包裝“內增高”,莫讓誠信被“拉低”
近日,消費者吐槽餐具“內增高”的視頻引發(fā)熱議。有媒體記者調查發(fā)現(xiàn),為餐具或包裝加裝“內增高”做法并非個例,一些餐廳通過使用加厚、墊高的餐具,讓餐品看起來分量更足;部分商家通過在商品包裝盒內加墊硬紙殼、增加商品內層包裝面積等方式,讓商品看起來更“高大上”。
甜品碗底厚實如磚,牛奶箱里半盒塞滿硬紙,瓦煲菜量只夠蓋個底……這些被消費者吐槽的“內增高”套路,本質上是商家利用視覺誤差制造的消費陷阱。人們對于商品分量的直觀感受,往往依賴于視覺上的第一印象。心理學研究早已揭示,消費者在短短3秒內便能基于包裝體積形成對商品價值的初步判斷。商家正是抓住這一認知特點,用“淺口厚底”的餐具讓90克甜品產(chǎn)生200克的錯覺,靠墊高的薯片桶掩蓋容量縮水20%的事實。即便包裝上明確標注了凈含量,其設計依舊在刻意誤導消費者的決策。商家的這種精明算計,實則是在悄無聲息地侵蝕市場的誠信基石。
這種行為,無疑已經(jīng)跨越了法律與道德的雙重紅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明確規(guī)定,消費者享有知悉商品真實情況的權利。那些標注著“凈含量90克”,卻偽裝成200克容量的甜品碗,通過制造認知偏差,變相剝奪了消費者的知情權。2023年上?!暗案獍b高度誤導案”中,法院最終認定,包裝設計產(chǎn)生的重大誤解會使標注形同虛設,這一判例清晰表明,包裝的誤導性不因標注而免責。商家若將心思花在鉆空子而非提升品質上,或許能短期獲利,但長此以往,必將耗盡消費者的信任。
更值得警惕的是,這類行為的隱蔽性給監(jiān)管出了難題。現(xiàn)行標準對包裝“功能性”與“欺騙性”的界定模糊,商家一句“裝飾需要”“防碰撞設計”就能搪塞過去。加之多數(shù)商品單價不高,消費者往往懶得較真,或是維權時拿不出商家故意誤導的證據(jù),導致“法不責微”的尷尬局面。
要根治這一亂象,必須多管齊下、綜合施策。法律層面,應盡快細化相關標準,明確界定“過度包裝”“誤導性設計”的范疇,比如設定包裝空隙率的上限,禁止餐具厚度超過合理比例。上海推行的“餐飲具深度不得超過食品高度的1.5倍”的規(guī)定,便值得廣泛推廣。監(jiān)管部門可建立“包裝負面清單”,對反復違規(guī)的商家實施信用懲戒,讓其為“小聰明”付出沉重代價。行業(yè)自律同樣不可或缺,餐飲協(xié)會應積極推廣透明餐具、可視化包裝,讓消費者一眼看清真實分量;電商平臺則應強化審核機制,對“包裝與實物不符”的投訴迅速響應、及時處理。
消費者也需擦亮眼睛。遇到“內增高”包裝不妨較真,用照片、視頻留存證據(jù),通過12315平臺投訴。每一次維權都是對市場秩序的維護,當“視覺陷阱”無利可圖,商家才會把精力放回提升商品品質上。
包裝,是商品的臉面,更是誠信的鏡子。消費者真正需要的,不是華而不實的“內增高”,而是貨真價實的品質。只有當誠信成為看得見的準則時,消費市場才能告別套路、回歸真誠。
我們通常沒有機會展示嗅覺包裝,但Tekni-Plex通過其Tri-seal業(yè)務部門在近期獲得了一項名為”SniffSeal?”的專利。Tekni-Plex稱該技術能夠制造業(yè)內唯一一種在不會影響密封或損害內容的情況下通過感應密封閉合使氣味滲透的襯墊。
現(xiàn)在我們可以在商品當中看到大部分的商品都是有包裝的,那么包裝的作用到底怎么樣?你是大家應該要了解的,首先能夠達到保護商品的作用,在商品流通的過程中,因為很多外界的因素影響,可能會讓這件商品受到污染。
Innova近日公布了其2022年頂級包裝趨勢,其中“食品浪費斗士”位居榜首。氣候危機、疫情大流行和政治動蕩加劇了對糧食浪費的擔憂,突顯出延長貨架壽命的包裝在復雜的國際供應鏈中保存易腐食品的重要性。
11月1日,上海欽典機械制造有限公司十五周年慶活動成功舉辦?;仡欉^往,上海欽典十五年來始終深耕包裝機械領域,服務于各行各業(yè);展望未來,上海欽典高度關注農產(chǎn)品精深加工鏈條延伸這一重要基石,致力于為鄉(xiāng)村振興貢獻力量。
近日,艾瑞咨詢發(fā)布的《2025年中國團餐行業(yè)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去年團餐市場規(guī)模約2.7萬億元,預計2026年團餐市場規(guī)模將超3.5萬億元。面對學校、醫(yī)院、企業(yè)等核心場景的差異化需求,行業(yè)通過運營模式創(chuàng)新與政策紅利釋放,探索出中央廚房標準化、縣域下沉新通路、健康場景延伸三大破局路徑。
2006-2024 上海博華國際展覽有限公司版權所有(保留一切權利)
滬ICP備05034851號-111
滬公網(wǎng)安備 31010402000558號